可燃冰
新世代替代能源「可燃燒的冰」,在台灣西南海域被發現,預估至少可使用六十年!
▲圖:可燃冰六學者採樣成功 五月公布
台大教授林曉武、劉家瑄、楊燦堯、林立虹、成大教授黃奇瑜、中央大學教授古佳豔等六名學者與日本合作,在台灣西南海域成功取得「天然氣水合物」(又稱甲烷水合物)冰晶體採樣,相關報告五月對外公布,預期將引發國際關注。
楊燦堯說,「天然氣水合物」主要是甲烷,經低溫、高壓而被水分子包合,形成冰狀結晶物,封存在凍原或地層,所以可能出現的地點是極地或深海地底,目前全球約有六十處地點發現,不過像台灣西南海域般大量蘊藏且出入便利的地點不多。
▲圖:可燃冰-狀如雪糕 海域內含量夠用六十年
楊燦堯解釋,一單位體積的「天然氣水合物」可釋放出一百七十個單位體積的天然氣,海底地層就好像瓦斯鋼筒般,把天然氣壓縮成固態的冰晶體狀,因此,小小的地下岩層空隙間其實蘊涵比它體積大一百七十倍的瓦斯氣。
學者表示,從地層中取出的天然氣水合物,顏色呈白黃色,狀如雪糕,在常溫常壓下,迅速氣化,點火即燃,所以叫「可燃燒的冰」。發展這項先進技術的日本,計畫在二○一○年開始商業性開採。
研究資料指出,這種可替代能源,在我國控制的經濟海域約有六千億立方公尺蘊藏量,以台灣每年的天然氣消耗總量換算,預估至少可使用六十年,深具經濟價值。
不過由於天然氣水合物冰晶體,一旦遇到溫度提高或壓力降低會迅速解離,釋放出大量甲烷氣和水,有可能導致海床地層變動,造成海嘯、海底纜線斷折,甚至產生嚴重的溫室效應等,開採過程格外艱辛。
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於海底一千公尺福爾摩沙海脊處,意外發現大量以甲烷和硫化氫為依賴共生的罕見生物菌體及白殼蟹等,林曉武說,未來將與其他海底溫泉的白殼蟹進行DNA比對,進一步研究天然氣湧泉與生物營養源的關係。
原文引自: 我採到世紀新能源可燃冰
keyword: 可燃冰
▼可燃冰 相關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